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纯沟墓饣裕淮醋髁嘶砸Ч诺氖瑁猜涞酶鐾剁僮跃〉谋缦鲁 �

  “影怜”本姓杨,名云娟,至今我们也无法知道她的出生地和家庭情况,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她从小就被卖进妓院做了侍女,家乡父母一概不知,有人根据她的口音,猜测她是浙江嘉兴人。明崇祯二年(1629),刚刚十二岁的云娟,被罢职的宰相、江苏吴江豪门周道登买去做妾,改名为朝云——与宋朝苏东坡的侍妾同名。崇祯四年(1631)末,由于家庭中别人的挑唆,刚刚十四岁的朝云又被周家赶了出来,卖到苏州妓院,从此踏上了茫茫风尘之路。

  此时的云娟(朝云),已经摆脱了满身稚气,出落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美人”。在苏州,云娟逐渐艳帜高张,声价日隆。为了摆脱对昔日痛苦的回忆,按照唐朝大诗人李商隐(义山)的诗句“对影闻声已可怜”,为自己改名“影怜”。在周府做妾时,受周道登影响,影怜学到了一些吟诗绘画的本领;坠入风尘后,由于影怜同名士交往日多,逐渐学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女诗人!

  风尘中的妓女,都有强烈的从良愿望,杨影怜当然也不例外,在送旧迎新的悲惨生活中,她也不断地寻觅着自己人生的最终归宿。影怜年轻、漂亮、知书达理、风度翩翩,根本看不起那些声色犬马、碌碌无为的凡夫俗子,她要为自己找一个有真才学、真性情,与她性相近、情相投的饱学之士寄托终身。然而,风尘女子要想寻觅到称心的人生知己是何其困难。

  一个绝好的机会向杨影怜招手了。崇祯五年(1632)十一月初七,在松江名士、当代大儒陈继儒(眉子)庆祝七十五寿辰的“佘山大会”上,一个让她魂牵梦绕、牵挂终生的人,不期然来到她的身边。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子龙。陈子龙(1608——1646)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县人。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文武兼备,学识超群,胸怀大志,慷慨激昂,与几个情投意合的年轻志士,组织了一个诗社——几社,陈子龙自然成了几社领袖。在佘山大会上,陈子龙出尽风头,杨影怜也一鸣惊人,那种传统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在两个人的身上发生了。杨影怜从此成了几社中惟一的女成员,与陈子龙和其他几社青年英俊时相酬唱,两个人几经缠绵相思,终于同居了。

  他们爱情的小巢就设在松江城南门外南园的“小红楼”里,这是陈子龙向朋友借来的一处空闲别业,既作为几社的聚会场所,也作为陈杨的鸳鸯爱巢。那些日子里影怜是多么快活啊,白天她同子龙及朋友们纵情游玩酬唱,晚上与自己心爱的人如胶似漆。愤怒出诗人,爱情更出诗人,这一时期,陈杨二人都展示出了惊人的才华,创作了大量流芳后世的作品,其中最令人振聋发聩的作品,竟是杨影怜歌颂自己情人陈子龙的《男洛神赋》!大家都知道曹子建著名的《洛神赋》,有几人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居然还有一篇与之媲美对应的由女诗人创作的《男洛神赋》,真可谓石破天惊!

  然而,陈子龙毕竟有他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妻子,自己的难言之隐,他要投入到扶助大厦将倾的事业中去,不可能长期沉溺与卿卿我我。两个人同居了两年之后,崇祯八年(1635),杨影怜神色黯然,痛苦地离开了小红楼。

  分手后,陈杨二人的爱情之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在两地相思中越燃越旺了。两个人都写出了大量思念歌颂小红楼的诗作。杨影怜无时无刻不想到“醒时恼见小红楼”,贯穿了她的整个后半生。陈子龙也在天南地北怀念“角声初到小红楼”,直到英勇殉国。他在《春日早起》诗中写道:“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这是《红楼梦》名字最直接、最可靠的出处。

  杨影怜变得多愁善感起来,用陈子龙赠给她的诗说,就是“风风雨雨能痛哭”。看到月缺花残春尽,她要伤感;想到壮士拼杀疆场,她要落泪;亲历悲惨命运风尘女子的坟墓,她的眼泪更像断线珍珠一样,尽情地流淌。同心上人陈子龙分手后,陈杨二人分别整理出版了自己在小红楼中的诗作,杨影怜命名自己的诗集为《戊寅草》,又名《鸳鸯楼词》;陈子龙命名自己的诗集为《属玉堂》,并为《戊寅草》作了一篇长序,同时,还写了一首七古诗《长相思》,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相思之情,并劝影怜要想得开,“但令君心识故人,绮窗何必常相守”。

  为了出版自己的诗集,杨影怜来到了杭州。《戊寅草》的出版,是由杭州古道热肠的富商汪然明资助的,影怜来杭,下榻汪然明建在西溪的横山别墅(西溪水阁)。西溪外有转山溪水,内有无际芦荡,河渚间坐落着众多园林和寺观。西溪漫山遍野的红梅和珍贵的绿萼华白梅,勾起了影怜千般诗思;汪然明的游船有着一个新颖别致的名称“不系园”,载着心如不系游船的影怜,徜徉在西湖绿树红墙之中,又勾起了影怜万种柔情。

  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和孤山兰因馆的冯小青墓,是影怜经常拜谒徜徉的地方。苏小小倒也罢了,冯小青却是与影怜相隔不远的人,她的丈夫冯千秋尚健在,其父冯云将与钱谦益私交甚笃,在他筑于孤山的快雪堂中,与影怜时相酬唱。在冯小青墓前,影怜写下了风尘女子的无尽情思和哀思,每当提笔,便泪如泉涌,打湿了花笺。但影怜不仅是个才女,又是一个侠骨柔肠的巾帼侠女,面对造化弄人,她也决绝地喊出:“神女生涯倘是梦,何妨风雨照婵娟”,这是何等磊落的胸襟!

  说到这里,令人不能不联想到《红楼梦》中黛玉的作品《葬花词》:“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诗中以燕喻人,难道刚刚十四五岁的黛玉,以前就曾经与人组建过“香巢”?由于“燕子无情”,导致了“人去梁空巢也倾”的爱情悲剧?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绝对的一副美人迟暮,归依无人的悲怆情绪!须知,此时的黛玉刚进荣府不久,只有十四五岁年纪,也就像今天刚上初中的女孩子吧,何至于产生这样一种急不可待的“红颜老死”的恐惧啊?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备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小小的黛玉,难道会产生期盼情人“温被”以御寒冷的念头么?难道会在睡梦中听到情人在庭外所发的“悲歌”么?难道会因为情人不至而产生“花落人亡”的感叹么?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黛玉虽然寄人篱下,但有外祖母的宠爱,宝玉哥哥的呵护,凤姐等人的关心,丫头们的尊敬,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风刀霜剑”的感觉,更不会产生洁身自好而死,胜于落入污秽沟渠的感觉。

  从《葬花词》中我们可以推测,《红楼梦》中黛玉这个人物的原型,进入大观园前,曾经与心爱的情人组成过一个“香巢”,后来由于“燕子无情”,结果“人去巢空”了。离开“香巢”后,过着一种漂泊无依的生活。由于社会上的黑恶势力逼迫,使她产生一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由于年龄渐大,没有归属,“美人迟暮”的心情越来越严重,以致于产生何处“净土掩风流”的悲怆感。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究竟是谁?我劝朋友们认真阅读一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柳如是别传》。林黛玉在《葬花词》中表达的心情,绝对就是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在离别情人陈子龙后,漂泊在杭州西湖西溪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此前,柳如是曾与陈子龙在“小红楼”构筑了“香巢”,过了一段双飞双栖的幸福生活。后来由于陈家家庭的干预,柳如是不得已离开“小红楼”,造成了“人去巢空”的悲剧结局,为此连续以《望江南》词牌写了二十首题为“人去也”的艳词。柳如是带着对情人的无尽思念,在江南各地凄苦漂泊,受尽了谢三宾等恶势力“风刀霜剑”的逼迫。在西湖西溪漂泊时的柳如是,大概是二十二岁,美人迟暮的心情十分沉重,在她此时的诗词中每每流露。《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应该是作者根据柳如是的这段人生经历,按照柳如是在杭州时的心情创作的。

  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号,例如“杨柳”、“蘼芜君”、“潇湘妃子”、“柳儒士”、“女史”、“河东君”、“美人”、“桃花”等等。多数都被《红楼梦》作者原封不动用到了宝钗、黛玉身上。宝钗的号是“蘅芜君”,“蘅芜”就是“蘼芜”;河东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桃花”、“潇湘”同是黛玉与柳如是的象征。《红楼梦》书中,表现黛玉总是面带潮红,鲜艳压倒桃花,并说黛玉病由此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确实是经常艳如桃花,据说妓女为了保持面部鲜艳,经常服用一种类似砒霜一类的药品,服用时间久了,往往引起内脏的病变,而导致吐血;柳如是就是因此而“多愁善病”,在小红楼和绛云楼生活期间都曾经吐过血。今天的读者往往根据现代医学,推断黛玉得了什么肺结核,其实《红楼梦》作者是根据柳如是的真实生活描写的,他判断黛玉的病根源在于“面如桃花”,说的是当时妓女美容方法,并非什么肺结核。

  《红楼梦》故事的主线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这正是根据柳如是的“三角恋爱”经历创作的。柳如是自然是“阆苑仙葩”,是绛珠仙子;陈子龙就是“美玉无瑕”,是神瑛侍者。为什么这么推断,因为陈子龙确有“无瑕词客”的别号,并曾用这个别号署名,与柳如是多次酬唱。“无瑕”就是玉,就是瑛,就是“赤瑕宫神瑛侍者”。陈柳后来无奈分手了,“心事终虚化”,但旧情不断,两地相思之情更加浓烈,见两人的诗作。这种分手后的相思,不正是《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么?而柳如是在分手后所抛洒的无尽泪水,不正是《红楼梦》中的“绛珠还泪”么? 
 
 
 
第五节  金玉良缘


  《红楼梦》中“金玉良缘”的故事,应该是取材于柳如是同钱谦益的婚姻生活。陈柳分手后,柳如是在“风刀霜剑”的逼迫下,无奈嫁给了江南老名士钱谦益。钱柳二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由于对知识的共同爱好,夫妻之间酬唱切磋,感情还是很好的,时人也很艳慕,誉之为“金玉良缘”。钱谦益家中正堂名为“荣木堂”,《红楼梦》中是“荣禧堂”;钱谦益为了迎娶柳如是,特意修建了“绛云楼”,《红楼梦》中表现为“绛云轩”;钱柳二人后期,曾长期生活在“红豆庄”,庄中确实有一棵江淮一带难得一见的红豆树,夫妻二人以红豆为题做了很多诗,《红楼梦》中的宝玉就大唱其“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