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辉瓒没有保住,可这次战役中俘虏的18军无线电台报务主任王诤、译电员刘寅等,却让毛泽东当成了宝贝。
  “要好好优待他们,做好教育工作,争取他们参加红军,为我们服务。”毛泽东吩咐。
  后来,王诤、刘寅都参加了红军,以他们为骨干,成立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队,为开展无线电侦察、准确掌握敌军动向提供了条件,对以后的多次反“围剿”作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还成立了通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的通讯骨干。


蒋介石写了“呜呼石侯,魂兮归来!”


  张辉瓒被枪决之后,尸体被挂在东固“翰林第”附近的“连理樟”树上示众。说来也怪,“连理樟”已有600年的树龄,两棵树本已古枯。自从张辉瓒的头被悬挂于右边樟树的枝头之后,这棵树就活过来了。
  不久,张辉瓒的首级又被割下来,订在木匾上,冒雨抬至赣江,顺流漂下。
  驻守吉安的国民党第七十七师哨兵在神冈山附近江面上发现一样东西在漂流,远远望去,像是有面小红旗在飘动。哨兵把船划拢去一看,发现是颗人头钉在木板上,血淋淋的。
  驻守吉安的国民党哨兵发现后,用渔船捞起,马上交鲁涤平辨认。鲁涤平痛哭流涕,一面电告蒋介石和军政部长何应钦,一面将尸首护送南昌。
  接下来,张辉瓒可以说是极享哀荣。他的头颅运到南昌后,鲁涤平命所部买了几段整块大楠木做棺材,聘请了南昌最有名的雕刻专家,按比例雕手雕足做身子,穿上中将军服,将头装上去,接着棺榇用蓝缎包裹入殓。
  1931年2月下旬,鲁涤平在南昌成立“张公治丧事宜事务所”,于3月初举行了公祭活动。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发布公告:
  陆军第十八师师长兼湖南省政府委员张辉瓒,于民国二十年一月二十八日,在江西东固殉难。灵柩将于三月九日抵省。议决二十九日公葬岳麓山。敬希赴省会悼念为荷!
  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
  张辉瓒的灵柩移九江经水路运至汉口,转火车到长沙,送到长沙小吴门火车站。全城10万人参加了公祭,沿路摆设了祭坛、祭幛。鞭炮齐鸣,纸烟缭绕。中午一点钟,何键致祭完毕,张辉瓒的棺材便用中山双杠,由128人杠抬入城,最后安葬在岳麓山半山处。
  蒋介石亲拨巨款,修建了牌坊、寺庙及圆形水泥墓。墓前竖立的青石碑正面刻有蒋介石“魂兮归来”的题字,背面刻有张辉瓒生平简介和家属姓名。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张辉瓒墓被红卫兵摧毁殆尽,只留下残迹。
  传张辉瓒在征剿毛泽东前,曾写《过金井故里有感》诗一首:
  溽暑遍征意若何,卅年心事梦中过,
  思亲直觉今犹昔,杀贼差能少胜多;
  自笑尘劳侵鬓发,尚返归汁理渔蓑,
  黄莺寄迹依稀认,立马桥头感逝波。
  从诗中“自笑尘劳侵鬓发,尚返归汁理渔蓑”句可以看出,张辉瓒对军旅生涯多有倦意,已萌生退志。
  如果那时激流勇退,张辉瓒不知能善终否?


朱德形象第一次上舞台


  邓小平编排《活捉张辉瓒》,朱德形象第一次上舞台
  歼灭18师,活捉张辉瓒的龙冈之役,对国共双方影响都很大。
  1931年11月,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此,瑞金人民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为了防止国民党的飞机来捣乱,庆祝会在黄昏后举行,当时大家都打着灯笼和火把参加庆祝活动,所以叫做提灯庆祝大会。
  为了给代表大会助兴,当时主持瑞金工作的邓小平,还特地组织县里的艺人们,排演了采茶剧《活捉张辉瓒》,再现了第一次反“围剿”时在龙冈万功山活捉张辉瓒的生动情景。剧中还出现了朱德总司令的舞台艺术形象,这也是革命领袖的艺术形象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
  张辉瓒被杀之后,被国民党政府追封为陆军上将。
  张辉瓒之死,使蒋介石调整了战略战术,认识到光靠军事实力是不能消灭共产党的,于是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指导原则,企图在抓紧军事进攻的同时,用“加强军民政治训练”的办法,破坏红色根据地内红军与民众的关系。蒋介石特地把自己的得意门生、号称“黄埔三杰”之一的贺衷寒从苏联召回国,主持对共产党的“政治作战”。


张辉瓒小传


  张辉瓒,字石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886年。湖南兵目学堂毕业,留学日本士官学校。辛亥革命后,历任湘军游击司令、兵站总监;第二区司令、第四混成旅旅长、湘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第9师师长、第2军第4师师长、第2军副军长、南昌卫戍司令兼第18师师长、湖南省政府委员。1930年参加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围剿〃,任前敌总指挥。12月30日在龙冈被红军俘获。1931年1月28日,被根据地群众公审后处决。


毛泽东点评张学良


  “寇深祸急,原先生速起图之”
  ――毛泽东点评张学良
  27岁当上了“东北王”――设计除掉杨宇霆与常荫槐――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力主抗日,遭蒋拒绝――代蒋受过,背负骂名――与红军交手,屡战屡败――“只同张学良单线联系”――“我们不赞成张学良拉队伍与红军一起干”――哭谏蒋介石无果――发出兵谏指令――捉住了蒋介石――“少帅少帅,年少轻率”――“千古功臣”“彪炳青史”――张学良将军小传
  27岁当上了“东北王”
  1928年6月4日5时30分,当张作霖回奉乘坐的专车行驶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埋设的炸药炸毁,张受重伤,被急救回帅府,于上午9时30分毙命。这就是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张学良正与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和平谈判,接到奉天督署“立即返奉”的电报后,于6月17日将长发剃光,身着灰色士兵服装,搭乘兵车驰返沈阳。6月19日,就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4日,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年仅27岁的张学良,从此开始主政东北,当上了“东北王”。
  张学良采取了一条不同于张作霖的路线,励精图治,致力于开发东北,做了一些有益于祖国统一和使东北富强的事情。他毅然实行东北易帜,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张学良在决定东北易帜时,内受老臣宿将之反对,外受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利诱,要冲破这两大阻力,不是很轻易的事。
  日本帝国主义原本企图乘皇姑屯事件后的混乱之机,攫取东北之更多利益,谁料张学良竟能平静无事地继续大业,稳定局势。日本见无机可乘,乃改变手法,引诱张学良拒绝南方国民政府之招降拉拢,大力支持他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与南京对抗。日本首相田中曾三次电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令其警告张学良,不要和南京政府妥协。并说,如果南京政府武力压迫东三省,日本愿不惜牺牲,尽力相助。8月4日,日本特使林权助到沈阳,以参加张作霖丧礼为名,干涉三省易帜。6日,他向张学良递交了田中的信。信中表示,日本反对东三省同关内统一,公然要张学良实行“东北自治”。并对张学良说:“如东三省蔑视日本警告,率行易帜,日本将采取自由行动。”
  张学良义正词严地申明:“我是中国人,以中国人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东三省的民意为定。他曾告林氏不要甘冒干涉中国内政之大不韪”。林却恶狠狠地说:“即冒干涉内政之嫌亦所不避”。日本政府竟然不顾张学良的严正立场,一面不断从朝鲜调兵到沈阳,进行武力威胁,一面以借款六千万元相利诱,但均未动摇他易帜与统一的决心。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三省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的和平统一,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分离东北的野心。


设计除掉杨宇霆与常荫槐


  东北易帜虽然实现了,但是东北集团的内部并不完全统一。老派的张作相、新派将领中的杨宇霆等都反对换旗。他们害怕换旗后,日本会进行武力干涉;东北军会被南京政府吞并,失去自主地位。
  张学良对他们说:“换旗不换旗这是关系东北前途,也关系中国大局的问题,日本不愿意我们换旗,其用心所在,大家都清楚,就是要挟持东北独立,但要俯首听命于它,做一个傀儡。这等于出卖民族利益,成为历史罪人,我们决不能这样做。先大元帅尸骨未寒,我们认贼作父,良心上也不许我们这样做。要靖国难,报家仇,只有全国统一,合力对付日本。换旗后,北伐军要进攻关外,师出无名,而且只要拥有实力,也不会失去自主。”
  但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张学良与杨宇霆的茅盾越积越深。原来,杨为人精明干练,才略过人,勇于任事,敢于负责,张作霖在时,倚之如左右手,言听计从,宠信弥深。由于其所处地位之特殊,也就养成了专断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平时除老帅以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凡事他说了算。
  张学良继承父业后,杨宇霆视张为后辈,凡事都是自作主张,甚至张提不同意见,也不予理睬。有时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也给予张以难甚。张学良暗下决心,一定要寻找机会除掉这个飞扬跋扈的人,“杀一儆百”,以起到树立权威、稳定政局之目的。
  1929年1月10日下午,在张学良的帅府客厅,杨宇霆与常荫槐向张提出,要成立一个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派常荫槐为督办。张学良对杨、常说:中东铁路是中苏合办的,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管辖,成立督办公署这件事涉及到外交,应该慎重考虑大东北的局势刚安定下来,不要因此又引起外交上的纠纷。杨不但不听,反而逼着张学良马上签字。
  面对咄咄逼人的杨宇霆与常荫槐,张学良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认为若不除掉这二人,东北集团内部的派系矛盾就难以解决。于是张学良借要吃晚饭为由对杨、常说,吃饭后再议。他利用杨、常回家吃饭的时间,召集警务处长高纪毅作了周密布署,待杨、常晚上再来议事时,当即将二人处死于老虎厅内。张学良处决杨、常不仅使他的权力集中了,而且给其他怀有异志的东北军将领敲了警钟,树起了少帅的威严,提高了声望,巩固了易帜后的东北政局。


武装调停中原大战


  1930年初,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等组成了反蒋联盟阵线。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正式爆发。双方参战兵力达百万人之多,战况空前惨烈,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难以计数的损失。实质上,这是新军阀之间为争夺中国最高领导权而展开的一场大战。
  张学良看到东北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怕参与战争而让日军趁机而入。因此,在战争初期,他严守中立,极力避免东北军卷人这场内战。但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都把张学良看作决定胜负的筹码,他们的代表穿梭般地到沈阳与他会晤,想尽一切办法将张学良拉向自己一边。
  为此,张学良召集东北重要的文官武将商讨。他认为,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视已久,如欲抵制外侮,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