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欣鳌!�
大树参天护英才(4)
有一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客人在人大小礼堂看东方歌舞团表演朝鲜舞蹈《鼓舞》,由于演员服装上飘带的花纹和他们原来的不一样,客人向周总理提出了意见。为此,周总理特地向歌舞团查询:“为什么会不像?原因出在哪里?他们反对民族艺术中掺进洋的东西,是否你们给人家改了?过去我同你们说过,一定要学好学像,因为这不仅是艺术问题,如影响了人家民族自尊或习惯,就是政治问题了。”
“东方歌舞团的名字很光荣,你们要保持东方歌舞团的光荣。”这是1970年周总理最后一次见到东方歌舞团演员留下的话。
舞蹈演员李亚媛是“文化大革命”前不久从舞蹈学校分配来团的演员,那年她被借调去为一个晚会报幕,那天周总理陪外宾观看。当周总理知道李亚媛是东方歌舞团的演员之后,像久别的老朋友重逢似的,对她十分亲热。周恩来对她说:“东方歌舞团的名字很光荣,你们要保持东方歌舞团的光荣。”
当周总理知道他亲手建立起来的东方歌舞团已被江青解散,下放军队农场劳动好几年了,他知道以后再见到东方歌舞团的人已很不容易了。这两句话是他对东方歌舞团从1962年至1966年4年业绩的肯定;是对“四人帮”解散东方歌舞团的不平;是对未来东方歌舞团的重大嘱托和希望。
打倒“四人帮”之后,1977年9月东方歌舞团恢复了原建制。周总理最后的嘱咐“保持东方歌舞团的光荣”成为全团人员的座右铭。
周恩来经常到杭州的梅家坞茶村,在青青茶园里他得到灵感,建议改动歌词。以后《采茶舞曲》按照周恩来修改过的歌词登台亮相。
《雨前曲》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出越剧,《采茶舞曲》是其中的主题调。
浙江省越剧团演出的这个剧目,反映的是江南茶村的劳动生活和技术革新活动。全剧七场,作为主题调的这首《采茶舞曲》,叠用了多次,几乎每一场都有其旋律飘荡其间,渲染着它的艺术魅力。
周恩来第一次听到它是在北京的长安戏院。他在聆听之中,不时抬眼凝望台前打出的歌词字幕,似乎从中留意琢磨着什么。看到那些描写采茶劳动的精彩优美的词句,比如“姐姐呀,你采茶好似凤点头”,“妹妹呀,你摘青犹如鱼跃网”等,则不由得流露出了赞许的微笑。演出结束,他接见剧团全体人员。他了解到,《采茶舞曲》的词曲都出自剧团团长周大风之手。于是他热情地称赞说:
“谢谢你呀,大风同志!你创作的《采茶舞曲》很生动,很活泼,很亲切,我看是成功的嘛!”
周大风深受鼓舞,对周总理说:“我们的演出还不成熟,尤其我的这些习作,还远远谈不上有多高的艺术水平。请总理多多批评、指示。”
周恩来头一歪,表示自己是个外行,“哎,歌曲创作我不在行,说不上什么批评、指示。只是歌词中‘插秧插到大天光’这一句,没有注意劳逸结合嘛。还有,‘采茶采到月儿上’,最好也得修改一下。要知道,黄昏之后的露水茶不好采,炒出茶来也味道淡薄,是不好喝的呀。”
大家听周总理这么一说,更加感慨,周总理不仅有很好的音乐素养,而且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连采茶这样精细、季节性很强的农活他都知道,真是一国总理,事无巨细,事事知晓,行行精通!
最后,周恩来在跟周大风握别之时,还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说:“杭州离梅家坞茶村很近,我建议你不妨到那里去深入生活一段时间,这对你的创作也许会有很大的帮助。”
周恩来说到的梅家坞茶村,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每一次到杭州总是要去那里看一看,走一走。周恩来喜欢绿色,更加喜爱这里的茶树。特别是春天,清亮的阳光下,一行行翠绿、浑圆的茶树和散落其间红红绿绿的采茶姑娘,将江南丘陵装扮得格外妖娆。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正逢采茶的大忙时节,周恩来再次来到梅家坞茶村。刚刚走进村口,就听见高音喇叭里传来的《采茶舞曲》。倾听之中,他觉得那么熟悉而亲切。
原来浙江越剧团的《雨前曲》,先后在上海、北京公演之后,根据京剧大师梅兰芳和舞蹈艺术家戴爱莲的建议,把其中的主题调改编成歌舞演出,它成为剧团的保留节目,不断上演,深受城乡群众欢迎。
不久,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便将舞蹈《采茶舞曲》的主题曲作为每天播音的开始曲,从此它就家喻户晓。
周恩来刚进村,就听说这里的“双手采茶十姐妹队”的十姐妹都在村前茶园里忙采茶,就兴冲冲往茶园走去。
此时十姐妹们不知道周恩来的到来,待她们突然发现远处走来的身影,正向她们频频挥手时,随即一齐欢呼雀跃起来。
“总理来啦!总理看我们采茶来啦!”
周恩来走到队长沈顺招身边,顺手摘下她的笠帽,戴在自己的头上,接着又把茶篓拿过来,挎在腰间,用当地的方言说道:“今朝我也来学学双手采茶!看,你们都采得介快,介好,那就请你们能者为师,教教我吧!”随后又招呼站在茶园边的随行人员:“来,我们大家都来学一学嘛!”
眼看这里的大片茶树比前两年长得更加葱茏,株株蓬顶枝上都绽满雀舌般的春芽,满园清香,煞是喜人。
十姐妹看到周恩来专注地采茶,而且采得又快又好,不禁露出惊喜的神色,“呀!总理采得真好!”
“不好,不好,我都采碎了,这双手采茶到底没有你们灵光,我得好好拜师才行啊!”周恩来摊开双手,让大家看他采的青芽。
这时不知是谁问总理喜欢不喜欢《采茶舞曲》,周恩来说:“当然喜欢啦,我很喜欢这首歌的旋律,不过我还不会唱呢。”十姐妹便一齐亮开江南女子特有的高音嗓子,唱了起来:
大树参天护英才(5)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光。
……
姐姐呀,你采茶好似凤点头,
妹妹呀,你摘青犹如鱼跃网。
……”
歌声在茶园里荡漾,舞台上的采茶歌到了真正的茶园里,变得特别有滋有味。周恩来听到民风淳朴的《采茶舞曲》,欣喜不已,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大伙唱起来,不时还挥手打几下拍子。
这天采茶一直采到正午时分,周恩来才跟大家回村。村里在几年前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已经办起了茶叶技术学校;茶园试验田上也安装了自动灌溉的扬水器;姐妹们都上了夜校学文化、学技术,还学会了跳采茶舞呢。
周恩来听说后奇怪地问:“你们的采茶舞是谁教的?”大家七嘴八舌告诉总理说:“去年春上,村里来了一位青年作曲家,又教歌,又教舞,采茶舞便是他教的……”周恩来听到这里,忙问:“哦!那位青年作曲家名叫什么?”
“周大风。”
“这么巧?现在他在哪里?”
“就住在村子里。”
“那好,快去把他喊来,就说我有事情要找他。”
周大风参加北京调演回来之后,便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来到梅家坞茶村深入生活,吃住都在茶户家中,跟大伙一起劳动。当他听说周恩来在这里视察,有事要找他,便赶紧来见总理。上次周恩来要他修改的歌词,虽然几经琢磨,几番修改,都不太满意,怎么向总理交代呢?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一见面,周恩来就对他说:“大风同志,你到底来梅家坞了。《采茶舞曲》那两句唱词你改好了吗?这样吧,我建议你不如这样改吧:前一句改成‘插秧插得喜洋洋’,后一句改成‘采茶采得心花放’,你看怎么样啊?”
周大风豁然开朗,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歌词。
以后,《采茶舞曲》就按照周恩来修改过的歌词登台亮相。
“文革”中,《采茶舞曲》成了“大毒草”,被禁止上演。1970年,周恩来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夫妇来梅家坞茶村观光,并在杭州访问。招待贵宾的文艺晚会演出些什么节目呢?颇让浙江省领导为难,不得不事先请示周恩来。结果令他们一惊,周总理指名要请贵宾观赏《采茶舞曲》!
这条指示传达下来时震动更大,尤其是省越剧团更是喜出望外,《采茶舞曲》重见天日啦!
演出之前,贵宾接待室里充溢着清芬之气,那是西湖龙井茶从茶盏中冉冉溢出的清香,馥郁袭人。
亲王平素嗜啜绿茶,这回啜上绝品之茶,更是赞叹不已。他呷了口茶,微笑着告诉周恩来说:“我这回可把西湖龙井啜过瘾啦,从梅家坞啜到楼外楼,从宾馆啜到剧院,真是无处不龙井啊!”
周恩来略带神秘地说:“是啊,是啊,我们马上还会从《采茶舞曲》中品得龙井之绝味呢,那可真叫‘味外之味’咧!”
演员们格外珍惜这次演出机会,《采茶舞曲》的演出非常成功。周恩来凝神地倾听这久违的旋律,脸上洋溢着当年在茶园采茶时的欢快和宁静。
能在西湖龙井茶的产出之地,也是《采茶舞曲》的诞生之地,边喝极品茶,边欣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茶味浓厚的歌舞,这在西哈努克亲王来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是从未经历过的。演出之后,亲王在周恩来面前连连赞许说:“精彩,精彩,果然不失西湖龙井的‘味外之味’呀!”
这次演出之后,因为有周总理的撑腰,许多出国访问的中国艺术团体,都把《采茶舞曲》作为重点演出节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亚太地区民族音乐教材,更引起了世界乐坛和舞坛的注目。
可是,国内外观众却不知道,这首《采茶舞曲》的最初发现者,并且亲手为之修改唱词的不是别人,正是周恩来。
第七章
“文革”前的辉煌“绝唱”(1)
上海一部大歌舞启发了周恩来的灵感。他心中开始酝酿一个大创作。有人建议用“东方红”。周恩来眉头一挑,露出了赞赏的笑容。
1964年国庆节,周恩来亲自指定并且具体导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部有3000多人参加演出的大型歌舞,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壮大和发展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赞誉。
提起《东方红》,当年参加这部史诗创作和演出的文艺工作者们不约而同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周总理是《东方红》的总导演。”然而,当我们今天打开历史案卷重新审视这部史诗诞生的那段历程时发现,周恩来为《东方红》耗费的心血及其包含的意义,远非一般纯粹艺术上的“总导演”这个职衔所能容纳得了的。
进入1964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人民生活也渐渐地好了起来,各项文艺活动也多了起来。
1964年7月13日,周恩来再次来到上海,他这次不是陪同外宾来到上海,而是受陈毅邀请前来观赏第五届“上海之春”开幕式演出过的音乐舞蹈史诗《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
“上海之春”是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孟波倡议的,主要是为了鼓励音乐舞蹈的创作表演、理论活动,自1960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为期10天左右,由上海市文化局牵头,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联合主办,一般于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