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在横卧于通往伊·哈墨村的道路当中的一条山脉突出部发现了德军哨所,弗赖伯格曾一度让部队中止前进。他召来了一位“自由法国阵线”将军。这位将军是一位子爵,姓名有一长串,但通常只用勒克勒尔克来称呼他,他当时正负责指挥一支向新西兰部队提供掩护的队伍。弗赖伯格问他:“你认为你的那些伙计能把德国人清扫出去吗?”这名法国军官温和地扬了扬眉毛,回答说:“当然——但是,如果能把他们从整条山脉上都拔除掉,那岂不是更好?”以后的两天时间里,由法国军官率领的塞内加尔部队神出鬼没般地从山脉的各处缝隙、裂口冲了出来,把德军士兵全都吓跑了,结果他们一个俘虏也没有逮着,通往伊·哈默的道路又一次畅通无阻了。
一方面,蒙哥马利准备让他的“左勾拳”在巴加缺口处砸出一条坦途来(与在伊·古塔尔正从西部向前推进的巴顿第二军一起协同作战)。另一方面,3 月20 日夜,他又用右勾拳猛击马雷特防线,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英军工兵爬出掩体,在雷场中为3 个步兵师清理一条通道。这3 个步兵师是充当开路先锋的第50“诺萨姆布赖恩”师、紧随其后的印度第四师和第51 苏格兰高地联队师。从一开始,英军的攻势就倍受挫折。敌人的大炮在口处炸响,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工兵们根本就听不到扫雷探测器耳机里传出的“呼呼”的声音,结果,当步兵部队试图冲击敌军防线,没有被发现的地雷又不断地爆炸,夺去了许多官兵的生命。
在激战过程中中,天又下起了滂沱春雨,德军防线前面的兹格乍奥谷地简直就变成了一个烂泥潭、一个坦克大陷阱。英军工程兵部队拼命地往谷地上辅设柴捆,想努力在谷地上铺设出一条供坦克行驶的堤道来。然而,那天夜里,英军只有4 辆坦克冲了过去,最后尝试着穿行的那辆坦克把柴捆辗进了被泡软了的泥土之中,坦克一下子就被漫到炮塔处的淤泥和污水包围住,阻塞了后续坦克的通道。
在穿越各地方面,步兵部队的表现要比装甲部队好一些。他们使用梯子或人梯,爬越谷地旁边陡峭的堤岸,用手榴弹炸毁了德军成片的碉堡。尽管死伤惨重——尤其是工兵部队——天亮时,英军还是在对面堤岸上建立起一个桥头堡。但是,如果没有装甲部队和反坦克部队的全力协助,他们也不可能长时间地坚守阵地。
第二天,步兵们不断努力扩大他们的桥头堡阵地,工程兵争分夺秒,打算在谷地上建出一条坚实得多的坦克堤道来。虽然他们最终完成行了任务,但他们的指挥官却犯下了一个代价惨重的错误。他并没有首先把反坦克炮送过堤道,相反,他命令一支装备着“华伦泰”轻型坦克的装甲部队优先开上了这条堤道。结果英军42 辆坦克驶了过去,它们那沉重的身躯和钢铁履带把堤道给搅得一塌糊涂,其他车辆别想再开过去。
次日,也就是3 月22 日,德军第15 坦克师对优先开过这条堤道的英军坦克进行了猛烈的反突击,由于没有反坦克炮的及时支援,在河谷对岸据守桥头堡的英军步兵一下子就被打跨了。英军的“华伦泰”型坦克在炮火更为威猛的德军坦克面前,根本就过不了几招。临近黄昏的时候,英军桥头堡阵地几乎丧失殆尽。只有少量步兵仍还坚守在谷地的四周。
形势的急剧变化使盟军最高司令部的将军们吓得目瞪口呆,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际,蒙哥马利又使出了一个新招,他决定孤注一掷地把全部力量压在他的“左勾拳”上。蒙哥马利调派布莱恩·霍拉克斯中将和英军第一装甲师日夜程追赶弗赖伯格的部队,命令他们与新西兰部队一道从特巴加缺口处杀开一条血路来。
3 月26 日,弗赖伯格的步兵和霍拉克斯的装甲兵会师一处,联手向特巴加缺口处的通道发起了冲锋。盟军的轰炸机群,每15 分钟一波,每波30 架飞机,对驻防在通往伊·哈墨的山道上的轴心国防御工事进行了“地毯式”轰炸。猛烈的攻击和扫射持续了3 个小时,夕阳西下时分,山谷又笼罩在一片死寂之中。弗赖伯格的突击队战士在步枪上插上了明晃晃的枪刺,成群地冲进了硝烟弥漫的山谷。“如果我们砸出一个洞来,坦克群真正可能穿过去吗?”弗赖伯格问道。他对英国装甲部队有些不放心。“是的,他们会的,”霍拉克斯向他保证道,“我会与他们形影不离的。”
新西兰步兵在轴心国防线上终于杀出了一条通道,随后,他们让开中间的路面,使霍拉克斯的装甲部队得以跌跌撞撞地驶向前去。在明亮的月光下,他们一路向伊·哈墨村长驱直入。然而,在拂晓以前,如果坦克部队还不能清剿完隐凌在山谷里的德军,他们就有可能遭到幸存下来的德军88 毫米口径高射炮的直接打击。
第一装甲师的1200 余部车辆终于跨过了步兵阵地,在一条狭窄的小道上向前推进。他们在穿过德军第21 坦克师部分团队的营地时,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反击,霍利克斯趴在坦克的炮塔上,偶尔可以看见步枪盲目射击的点点火光。虽然轴心国部队的抵抗十分微弱,但是,这支庞大纵队的行进仍然就像蜗牛一样缓慢,他们时常遇到难以逾越的山谷的阻挠。黎明时分,德军拼凑起数十门88 毫米口径大炮,在山谷的出口处草草建立了一道反坦克屏障,这里离伊·哈墨只有3 英里远。德军炮击了第一装甲师的队伍,挡住了它的道路,一连两天,霍利克斯急得就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茫然不知所措。
尽管如此,蒙哥马利还是用他那只使足了劲的“左勾拳”达到了预定的目的。轴心国方面呆在马雷特防线地区心神不定,坐立难安,他们极担心说不定某一刻霍利克斯就会破门而入,对准自己的后脊骨狠命一击,因此感到有必要进行战略转移。3 月26 日,在沙暴的遮掩下,轴心国部队放弃了马雷特防线,沿海岸向北退去。这次最终引发了两军之间在加伯斯港以北15 英里处的阿卡利恃河谷的另一场大决战。
阿卡利特河谷是位于紧迫不舍的英军和开阔的突尼西亚沿海平原之间的最后一道天然障碍。在东部的大海和西部一条绵延崎岖的山脉之间,有一道18 英里长的缺口,轴心国大军的防线就正好部署在这个缺口附近,并把它牢固地堵住了。河谷本身只有4 英里长,对进攻者来说,这真是一道幽深、可怕的天堑。在河谷高处,轴心国部队建立起一连串的雷场和反坦克战壕,借以巩固他们的整个防线。
与马雷特防线不同的是,阿克利特河谷既缺乏钢筋水泥掩体又没有足够的独立小地堡。不久前才在马雷特地区吃了败仗的轴心国部队,由于缺乏牢固的防御工事,担心害怕的情绪开始蔓延。有一次,一名德军军士在士兵正掘壕备战时,为了给他的那些面容倦怠、守着破烂的部下打点气,竟然宣称“这是一条比马雷特要好得多的防线。”第六“黑衫”师的吉马舍柏·贝尔托下士可不吃这一套,他酸溜溜地驳斥道:“那么我们为什么当初不到这儿来呢?”从盟军的角度来看,轴心国防御工事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高达900英尽的费特拉萨制高点,它正好可以从后面来控制谷地里的一举一动。为了确保顺利拿下敌军的阵地,在进攻开始前还有4 小时的时候,第四印度师的两个营就已出发,准备对山上居高临下的意军阵地进行渗透。
走在最前面的是廓贝喀人——一批来尼泊尔的善战武士。“库克里”是他们手中的主要武器,这是一种内侧刀刃锋利无比的弯曲战刀。4 月6 日午夜刚过,两股廓尔喀人开始攀越制高点,打算沿着山脊找到一条可以俯瞰下面谷地的道路。一名等候在山脚之下的军官日后忆起了当时的情景,直到廓贝尔喀人到达第一个意军哨所之前,一切都是静悄悄的。“随后,”他说:“一种令人胆战心惊的声音传了出来,就好像是猎犬嗅到了猎物气味的那种
兴奋的低鸣。”廓喀人沿着山脊,勇猛地冲过了一条机枪火力网,敏捷地跳过了一块又一块岩石,挥动着手里的“库克里”左劈右砍。最后,他们夺取了制高点,拔掉了轴心国防御体系中一颗至为关键的钉子。
几个小时过后,英军对意军阵地集中进行了炮火轰击,意军司令官吉奥凡尼·梅塞将军把这一场面描述为:“仿佛预示着世界末日来临的一阵钢铁和烈火飓风。”第50 师和第51 苏格兰高地联队师随后对轴心国防线的中央部分进行了突袭。尽管意军事先受到了炮击的警告,但是,这次打击还是让他们措手不及。他们原本指望英军会等到出现一个皓月当头的夜晚才会发动进攻。不料,英军却出现在一个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意军官兵被吓破了胆,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他们很快就被击败,上午9 时30 分,他们成群结队地缴械投降。
然而,这场厮杀远远没有结束。德军第9 轻型师此时正牢牢地守卫在阵地上,寸土不让。那天下午,英军第8 装甲旅正在占领的意军阵地背后小心翼翼地爬行着,突然,先头坦克遭到了一阵突如其来的迎头痛击。德军第15坦克师的大炮截住了他们的进路,整个下午,第15 坦克师牢牢地阻住了英国第八装甲旅。蒙哥马利不得不下令等到次日下午,再强行杀出一条通道来。
但是,也就在那天下午,德军第15 坦克师师长向梅塞递交了一份令人泄气的报告,尽管到目前为止,他们成功地挡住了英军的道路,但是他们却不能再坚持多长时间了。梅塞对此表示同意,并把报告转给了阿利姆。不久,这位轴心国军队的总司令作出了一个生死悠关的决定:如果想要挽救意大利军队,他们就必须立即打道回府。留驻在沿海地区残余的轴心国部队也必须相互支援,协同撤向北部一带。
4 月7 日,第八集团军和美国第二军部队都发现,强大的敌人早已不知去向。巴顿立即挥师东进,向海边猛扑过去。他扬言,要么去“大杀一场要么去泡个澡。”下午,在斯法克斯港西南方向的滨海平原上进行了一次象征性的会师:当时,英军第12“长茅兵”师的一支侦察分队正在往北探路,迎面恰好遇上了美国第二军一支侦察部队。威廉·布朗中士来自英国的丹佛,他代表第八集团军说道:“这肯定是一场惊喜。”来自美国肯塔基州的列兵佩利·舍尔西回答说:“啊,除了纳粹党徒,还能看见别的人,直是太好不过了。”
眼下,轴心国大军正由南向北全力退向沿海平原。在他们抵达环绕着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的高山峻岭之前,没有任何地方可用作天然防御屏障。而两支盟国大军,一支久经沙场,越战越勇,另一支正在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他们很快将会台兵一处,齐心协力,追赶狼狈逃窜的敌人。最终,连绵不断的激战已预示了轴心国在北非统治的终结。
G 最后一击
轴心国穷途末路——拼死一博——争先恐后——高地忠魂——忍辱负重——最后的“闪击”——倾泄的“弹雨”——杀向突尼斯——出敌不意——体面的投降
1943年3月30日,凯塞林的参谋长西格弗雷德·维斯特菲尔将军视查了冯·阿利姆将军设在突尼斯城的司令部,他一个劲地埋怨阿利姆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