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被困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重重包围。在夜里听到四面皆是楚歌之声,不禁失声问道:“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披衣而起,独饮帐中。此时英雄末路,心情极为沉重,甚至说非常绝望。这时,身边只有自己最宠幸的美人虞姬相陪,帐外寒风中,则是自己心爱的乌骓神驹,想到这些心爱之物马上就会逝去,霸王不禁悲从心来。于是,慷慨悲歌,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吟唱数遍,美人和之。这时,铁血英雄的大丈夫项羽终于流下了可能是一生唯一的两行热泪。左右侍卫,也皆泣不成声,不忍看这生死离别的悲凉场面。
至于虞姬的结局,正史没有记载。但想象一下,项羽连战马都不忍杀之,何况自己的爱妾呢?倒是在汉初陆贾所撰的《楚汉春秋》里,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书上说,当时霸王作《垓下歌》,虞美人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对项羽来说,虞姬所唱不是死的哀鸣,而是生的激励。尽管现实无情,步步进逼的汉兵与声声凄凉的楚歌已经使楚军到了崩溃边缘,但她仍对眼下发生的一切感到困惑不解。这时,霸王的歌声给予她莫大的安慰和最好的解释。面对英雄的失败,她坦然接受了“时不利”的解释。同时,项羽在歌中表达对她的爱意和眷念,也使一个女人感到莫大的幸福。这位奇女子知道,此时项羽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痛感失败已不可避免,一生霸业转瞬将尽,可他竟将这些功名荣辱放置一边,只是担忧自己兵败会祸及自己心爱之人,其心何忍!虞姬深悉自己男人的苦衷,于是选择了自杀,以惨烈的死奉献给霸王一片纯洁无瑕的真爱情意,并以此激励项羽绝弃顾虑,专其心志,作求生之最后努力。后来,正如虞姬所愿,项王大发神威,终于杀出重围,也有了求生的机会。然而,也许他觉得自己太过失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也可能无法接受没有虞姬陪伴的寂寞日子。没有爱,独活实在没啥意思。所以,这条刚硬的汉子,用同一把宝剑,痛快地自刎,随他的美人而去了。
清朝诗人何溥的《虞美人》诗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瘦腰。”自古以来,美人多是英雄的附属物、战利品或交易物罢了,很少有真爱可言。然而,项羽和虞姬之间却是实实在在的爱情,不掺一点假。英雄不弃自己的美人,美人也甘为自己的英雄赴死。为了爱,一个不后活,一个不独生。至今想起他们的故事,依然觉得会令山水无色,天地动容。史书记载,项王死后,他的老对手刘邦亲自祭拜,“泣之而去”。这样做,一方面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意,另一方面也许是在叹项王获得了真爱,而自己没有吧。
美人地理虞姬故里传说虞姬是今沭阳县颜集乡人。该乡境内有虞姬沟蜿蜒半境,此沟因人得名,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民国期间,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抗战期间,因战乱失修而坍塌毁坏。
虞姬墓一说根据明《宿州志》记载,虞姬葬在灵璧东15里。灵璧虞姬墓廊处立有清代墓碑,碑文上明确记载:“定远之南肖一姬墓,彼葬姬首,此葬姬身。”另一说见明代《和州志》,说葬在定远东南60里嗟虞墩。相传项羽兵败垓下、虞姬自刎后,携美人头战逃至定远县东南。在兵陷沼泽、追兵紧逼的情况下,他埋下美人头,连续杀敌数百人。突围时,其小坟遂成大墩,并长满美人草。今美人草为此地独有植物,一到春天,满墩绿茵,鲜花盛开。
“脂”点江山 第二部分
王昭君:以和亲的名义献身(1)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元帝时,王昭君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单于的长子),生二女。
两千多年前,这位美人便以主动的姿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自由女性”的中国榜样。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她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以最堂皇的理由和亲匈奴,以最直爽的想法献身大漠,并一不小心成为民族交流史上最性感的文化形象。
元帝叹气延寿砍头
王昭君是个沉重的传奇。
四大美人中,唯有她以正面的姿态入了史家的法眼。她既不像西施、貂蝉一样,在正史里连个名字都找不到,也不像后世的杨玉环一样,史册里融入了太多的感情笔墨。在《汉书》里,史学家对于她的表述都很严肃、慎重,甚至有些敬重的意味,容不得我们有太多的想象。倒是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有些有趣的记载,“可补《汉书》之闷”。
书里说,元帝的时候,后宫佳丽甚多。皇帝一时看不过来,便命令画工将美人都绘成图像,再由他慢慢挑选。为了争宠,求得能见皇帝一面,诸多宫女都采取贿赂的方式,期望画工能把自己画得漂亮些。可想而知,皇帝按图索“色”,这样自然被看中的机会就大了。这些后宫的美人也真是有钱,“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出手相当大方。
《西京杂记》里特别点名画工毛延寿,说最擅长画人形,画得是“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可谓栩栩如生。那么常给后宫画像的,也应该是他了。且说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规矩,再加上自恃貌美,不愁皇上不召见。毛延寿在画王昭君时曾暗示过,意思是说你长得好不如我画得好,好不好还是由我的妙笔说了算!你意思意思,给点润笔费,什么都好说。可王昭君就是不信这个邪,不但没搭理他,反而讥讽了他几句。见王昭君如此傲慢,毛延寿便决定给她点“颜色”看看。然后他就把一点该点到眼睛上的丹青,故意点到脸上。于是,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一人在后宫不知守了多少寂寞时光。
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第三次来到汉朝的京师长安城,觐见汉元帝,表示归附中央王朝的诚意和对汉元帝的尊敬。同时,请求“婿汉氏以自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和亲”。汉元帝慨然应允,可选谁呢,他就有点为难了。在一堆画像里选来挑去,这个舍不得,那个离不开,后来发现脸上有“痣”的王昭君不太顺眼,便选定了她。然后决定亲自召见,动之以皇家恩情,晓之以民族大义,好好做做思想工作。毕竟细皮嫩肉的皇室闺秀,谁愿意去大漠受罪呢?
然而,当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时,元帝这才发现其“貌为后宫第一”。继而又发现“举止闲雅”,还“善应对”。这时元帝心里那个恨呀,那个悔呀,真是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那滋味怎么也说不清。
本想把这样的美人留在身边,只可惜“名籍已定”,加上必须“重信于外国”,只好恨恨作罢。何况,王美人还是主动“请掖庭令求行”,要求担当“和蕃使者”的角色。这就免去了做思想工作的麻烦。要是换一个又哭又闹的,岂不坏了国家大事?元帝左思右想,终是决定“不复更人”,将这样的妙人儿赐给单于做老婆。但心里恨意难消,便迁怒那些画工,把宫里一大堆画师包括毛延寿通通砍头,搞得京师画工一时非常稀缺。
昭君出塞天下太平
这样的美人儿,单于自然喜欢。《汉书·匈奴传》里说他“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也正是这位美女的功劳,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因此,昭君出塞那一年,汉元帝下诏改元为“竟宁”(给边境带来和平安宁之意)。在封建社会,改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由此可见,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民众对此都非常重视。在她出塞后的60多年内,汉与匈奴相安无事,
长城内外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对此,董必武老先生曾写诗夸赞: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汉朝历史上一共有9位女子和亲远嫁匈奴,王昭君名声最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那时恰值汉强胡弱之际,汉家和亲的女子自然格外受到敬重。就说这个呼韩邪单于,由于汉朝诛杀了他的对手郅支单于,使得他“且喜且惧”,加上“五单于争立”的内乱搞得他狼狈万状,“势穷力蹙”,这才甘心做了汉家的女婿。昭君在这种情况下和亲,自然扬眉吐气,腰板挺直。到了匈奴国,更是当仁不让地坐了皇后的宝座,被尊奉为“宁胡阏氏”。
但从人性的角度讲,王昭君自愿请求远嫁匈奴可能只是姑娘家一时幽怨的冲动罢了。《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就说她“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对此,我们也没必要一定拔高她的思想境界。与其在后宫里苦等遥遥无期的宠幸,时时面对尔虞我诈的争斗,倒不妨去大草原享受自由的空气、清新的花香。便是住穹庐、衣毡裘、食畜肉、饮酪浆,又如何呢?至少那里有自由的天空。便是气候恶劣,习俗迥异,语言不通,又如何呢?至少那里是个全新的环境。便是要爱一个异族男人,又如何呢?至少总比一辈子苦等一个老男人强。正如欧阳修所言,“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至于她在匈奴那里生活得到底快不快乐,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如何,她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男人,并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名叫伊屠知牙师,后来被封为“右逐日王”。后来,正是这个右逐日王的一支匈奴日益强盛,并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当然,这是后话。
言归正传,且说昭君出塞三年后,单于重病不起,很快就弃下母子二人,撒手归西。这时,昭君碰到一个“文化冲突”的难题:呼韩邪死后,其前妻之子复株累继位,按匈奴收继婚(即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他要娶他以前的“母后”为妻,这就使得自小接受汉文化熏陶的王昭君难以接受,所以“上书求归”,但成帝“敕令从胡俗”,君命不可违,所以只好含泪下嫁给自己的“儿子”,并又生了两个闺女。
青冢孤魂永载史册
由于王昭君的伟大牺牲,汉家皇帝对她、她的家族也施恩颇多。不但将她的兄弟封为侯爵,而且多次奉命出使匈奴。她后来生的两个闺女,也曾到长安入宫侍奉过太皇太后。本来,日子可以这样一直过下去,可天有不测风云,先是汉元帝的侄子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再起烽火。接着,王昭君的儿子又无辜被杀。无穷的祸乱终将这个坚强的女子打倒。
她终在凄凉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