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划分开来的度支部添加了进去。至于刑部,其原本有独立修订刑律和判定刑罚的权力也被张绣削去,要修订刑律必须要得到张绣的同意,说得通透点,六部完全变成了办事的部门,而没有话语权。当然六部之首都可以向张绣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处理的办法这些就不多说了。
对于六部,张绣也将它们全部划入尚书省管辖,这尚书省之首属于正二品,其实就相当于朝廷的大司徒,不过名号自然不能叫这个,故此就用了骠骑大将军府长史之名,当此职者自然是钟繇钟元常了。六部虽然只是执行,但骠骑大将军府长史此职却是有实权,可以和张绣议政,当然并没有单独发令的权力。至于司隶校尉一职由治政能力不亚于钟繇的诸葛瑾接任。
而六部首长,都属于正三品。户部由陈松负责,陈松虽然也擅长于谋略,不过其所学最接近张绣,由年轻的他来协助钟繇处理民政就最好不过。吏部则由陈宫负责,至于礼部则继续交给年近七旬但还老当益壮的蔡老爷子负责,本来张绣还不太想蔡邕来当此职,毕竟他已经年老,但一来手下没有德高望重可以镇得住场面的人,二来蔡邕也坚持,于是张绣只得同意。而工部自然是马均这个大发明家来负责了,度支部所管的并不多,就由钟繇原来的副手阎圃来负责。最后刑部则交由还远在益州未回的成公英负责,成公英未回之前则暂时由钟繇兼任负责。
民政处由尚书省总负责,那么军政则由新成立的军机处负责,张绣手下所有将军全部归入军机处,除了将军之外,当然还有像贾诩、法正等谋士,像贾诩则担任军师祭酒一职,法正降了一些,任副军师。军师祭酒在九品中与尚书省之首一般也属于正二品,法正那个副军师也有从三品。至于赵云所居的后将军,也被划入到正二品,这正二品暂时在张绣手下中属于最高,至于正一品自然是张绣这个骠骑大将军了。
民政、军政之外,当然还有量刑和监察此两部。历史上量刑、判刑都属刑部所辖,不过为了不让刑部滥用私刑,故此就将量刑和判刑独立开,让刑部只管执行。至于量刑和判刑则另立一司法省来处理,将这量刑、判刑的司法省一下子提高到与尚书省同等的地位,确实张绣吸收了穿越前西方那种三权分立制度。那司法省的首长则将以公正著称的凉州刺史杜畿调回长安负责,而京畿自然也是正二品了,至于凉州刺史则由河南尹张既担任,整个河南的政务则直接交由长安的司隶校尉诸葛瑾处理。河南毕竟有洛阳这故都在,张绣早就想将其都划入到司隶校尉亲自处理,不过由于钟繇事务太多,难以接手,如今却正好借此机会将洛阳也收归到直属。
最后的监察部门,则是新成立的台部和谏部,都归入门下省管辖,门下省长官乃一向负责监察司的杨阜。这里面台部的台官主要是弹劾张绣手下各大小官员,无论文武都可以,不过弹劾之后台官并没有处理的权力,而且这台官品级也不高,也就正六品。
谏部的谏官与台官品级一般,权力也没有,谏官的作用就是用来弹劾张绣本人,只要张绣有什么错误,谏官就可以跳出来进谏,而张绣与尚书省的一众官员议事,谏官也可以在场,若是张绣处理民政失当,谏官就可以进谏了,当然商议军情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情况让谏官离开。而且张绣还赋予了谏官一个特权,就是免死。当然这免死并非他犯事可以免死,而是谏官进谏激怒了张绣,张绣不能因怒而杀他,其实这一条更多是针对张绣的后代而设下的。
这么一来,门下省就专门负责官员之间的犯罪行为,刑部则负责百姓之间的问题。而无论门下省和刑部要捉人或者查证,都必须得到司法省的许可才可以执行,捉人之后和查证之时也不可以滥用私刑。
这就是张绣所设立的新制了,全新的三省六部再加上一军机处。这些全新的三省六部每一个都没有过分大的权力,而且更将监察部门和量刑、判刑部门独立了开来,防止了相互勾结干涉,最大限度地杜绝贪墨等行为。而且张绣对于自己也有了很多的限制,谏官就是一个,还有就是施行民政方面,如若尚书省所有人都不同意张绣所订的治政方法,张绣所提出的方法也不能通过,须要再商议修改,如若连续三次都不能通过,张绣则可以强行直接通过。当然这种情况也很少机会会发生,毕竟谁也不会这么多人联手与张绣作对,至于尚书省现在虽然只有钟繇一人,但日后自然会继续增多的。
第四百七十章 确立新制(下)
张绣这次的大改制,可谓将汉制完全推倒,可以说这制度不仅仅是骠骑大将军府内部的一种制度,明眼人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套立国制度。
这套制度虽然推倒了汉制,但这里面也看到了不少汉制的影子,例如那六部,就是将汉制里面九卿的不少功能合并,做到简政的作用。而尚书省长官其实就是汉制里面的丞相,门下省长官就是汉制御史大夫了,不过这门下省长官所管的范围和特权都非汉制可比。故此张绣又定下司法省来限制门下省,若是门下省的人犯事,司法省可以联合刑部来对付门下省,三方互相牵制,不会因某部权力过大。
至于军机处,则比较独立,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带兵打仗了事,基本上是张绣一个人说了算。对于军队只能采取此法,内部不能有什么互相牵制,也不能搞什么重文轻武,以文官指挥武官,这样做的话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屡战屡败。故此张绣对于军队的限制,也就是钱粮方面了。
这制度虽然合理,但还有超脱于这制度之外的人,那就是张绣。不过张绣也对自己做了许多限制,之前已表就不一一多说了。至于再大的限制,张绣觉得此时设立还不是时候,此时乱世还未结束,不可以有太多的束缚,故此这方面还是先放了一放,尚书省暂时有能力否决张绣的官员也仅钟繇一人(六部虽属尚书省,但无权否决张绣定下之策)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骠骑大将军府的内制定下,就直接推行到地方,处理地方的也是三个部门加上军队,军队早就独立成一个个兵团,基本不用动。三个部门方面,处理民政的还是州刺史和太守府、县衙等,监督的则是各地的监察司,这些监察司的作用与骠骑大将军府内制中的台官作用一样,专管官员的弹劾。而地方需要新成立的就是司法部门了,以后百姓有什么不平要告官,就全部由新成立的地方司法省负责,量刑之后则交由地方衙门按判决执行。
除了大变的内制和小变的地方制度之外,张绣对于长安学宫也作了些改变,首先就是考取科举后成绩好或有能力特殊的学子可以选择不立即为官,而是到长安学宫的内院深造,这内院可不仅仅只是如考科举前在学宫中学习一样,这些内院的学子更有机会被安排在张绣与众文武议事的时候在一边旁听和做笔录,若有好的计较也可以立即提出来。可以说既是培养这些内院学子,也是发掘年轻才俊,当然也有能力极高的人或许会借这样的机会一步登天,成为张绣的近臣也说不定。当然要进内院不是这么容易,还是要经过更为严格的筛选的。
除了成立内院之外,张绣也没有将汉代的察举制摈弃掉,治下大小官员也可以向张绣举荐人才,这里面官位高的官可以举荐有才学但官位低的官,而所有官员都可以举荐属吏和民间有才之士,这属吏不仅仅可以举荐自己的,也可以举荐他人的。当然举荐之后也要经过考察,若是无才却是要打回去。而举荐那官员虽然不会受到处罚,但也会因为举荐的人被打回来而颜面大损,这是警告各地的人不要胡乱举荐。
察举制没有被摒弃不止,张绣还准备将察举推行到各地学府、学宫,让学府、学宫也可以举荐有才的学子,当然若是日后有如司马徽那等民间讲学兴起,也一并对待,这则唤作贡举。毕竟科举不是每年有,学子既然已经成才,可堪大用则无须再留在学府和学宫,当然还是要参加考核的。
这样做,同时也是鼓励民间不愿出仕的名士和隐士办学,教出好的人才来为张绣所用。这么一来,张绣治下的人才录用制度可算是比较丰富了,科举、察举、贡举同时并行,再有内院培训精英中的精英,相信假以时日,张绣也可以说一句:“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
张绣此次改制还不止于此,鉴于历朝历代中后期都出现极为严重的冗官问题,张绣引入了穿越前社会所盛行的淘汰制以及定额制。每年统计政绩,若是政绩不达标的则会被罢官,当然这标准张绣不会傻傻地用穿越前社会所胜行的“猪的屁”,统计政绩有多重标准,另外还要看百姓满不满意。再加上官员是定额的,除非部门人手不足以及新开设部门会添加人手外,一般只会淘汰了一些官员才会另外增加,或者有新加入官场的人加入进来一起竞争。这样一来,可以加速社会发展,不让官员懒惰,而考取科举新入官场的人也有官可做,还可以限制冗员的出现,一举多得。
而鉴于乱世平定之后,社会越发展人口会越多,张绣以后也会引入退休等制度,不过现在身处乱世,这些就以后再引入。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商人、郎中等特殊职业也成立了诸如商会等由行业人士组成,但受到骠骑大将军府监督的介于民间与朝廷之间的部门,来管理这些特殊职业人群。这些就全部都划入户部之下管辖就不细表了。
而张绣为表示尊重学术,规定自己每年至少去一次长安学宫听课,对长安学宫祭酒执弟子礼,无论学宫祭酒年纪是否轻过他。这条规定一直延续到张绣的后代,也算是一条立国之策了,以显示张绣既重文治、也重武功,两者不可或缺。
对于商人要考取科举之事,张绣是坚决压了下来。张绣很清楚,商人政治并不适合中国,张绣现在通过科举制要建立了一种循环模式。农民通过读书成为精英,之后考取科举为官,再为百姓服务。这样就成为了一种以学术引导政治,再以政治引导社会,而学术又产生于社会当中的循环模式。
这种循环模式最核心的就是学术,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张绣很清楚,中国以后无论继续走农业国的道路,还是走商业国,定或者不知何时会出现的工业国的道路。中国都有一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文化!
数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与积淀,这种文化底蕴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可以比拟。张绣对于穿越之前,中国就经常自认为自己文化落后,在张绣看来这论断简直愚蠢得可笑。自己没有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都弄清楚,继承好,就一味以为自己的文化落后,别人的文化先进,这就是张绣穿越前某些主流社会精英的通病。
以科举制为录用人才主要制度,加上察举、贡举制度并行,学宫、学府,内院、开放藏书等培养人才。还有张绣对学术的尊重,使得社会文风日盛,加上有效的防腐机制,多管齐下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这种以学术引导政治,以政治引导社会,学术又产生于社会之中的良性循环。
新的三省六部的建立加上从科举制这个人才选拔根基引申而出的引领社会向好的方向前进的机制,这才是张绣自穿越以来最想做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事。如今经�